汽车说刊 行业|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0%的关键节点,曾稳居年销百万阵营的北京现代正加速滑向边缘化。
时间已经到2025年10月,一年即将要结束,这家韩系合资车企一边用“上半年销量破10万”的话术粉饰太平,一边难掩全年销量距50万目标尚不足四分之一的尴尬。
新能源转型的滞后、品控问题的频发与本土化战略的失灵,共同将其推向了市场信任的悬崖边缘。
销量数据的“冰火两重天”折射出真实困境。北京现代披露的上半年100016辆销量中,6月21713辆的成绩看似环比增长66%,实则暗藏水分——这一增幅更多源于5月销量基数过低,且主力贡献仍来自伊兰特、途胜L等燃油车型,新能源车型几乎无存在感。
反观历史数据,其销量已从2016年114万辆的巅峰跌至2024年的15.4万辆,2025年即便完成全年预估的22万辆,也仅为巅峰时期的五分之一,市场份额持续徘徊在1%以下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经销商体系已出现信心动摇,部分一线城市4S店缩减展厅面积,转而增加二手车业务占比,折射出渠道对未来的悲观预期。
新能源转型的“慢半拍”成为致命伤。早在2016年,北京现代就发布新能源NEW计划,宣称2020年前推出9款车型,但最终落地的多为伊兰特EV等油改电产品,因续航短、智能化不足遭市场冷遇。
2025年被高调定为“新能源品牌元年”,但直到9月才推出基于E-GMP平台的首款纯电SUV ELEXIO(羿欧),此时中国市场已挤满超200款纯电SUV竞品,错失了五年黄金窗口期,10月16日的预售关注度并不高。
更讽刺的是,在新能源车型近乎断档的2025年前三季度,北京现代出口占比已升至30%,被业内解读为“重海外轻本土”的消极应对。
新车关注度低迷与品控信任危机形成恶性循环。作为转型核心的ELEXIO,上市前虽通过“韩国游抽奖”等营销活动造势,却因智能化配置落后遭诟病——其车机系统不支持语音交互连续指令,续航里程520公里在同价位国产车型中处于中下游水平,上市首月订单不足千辆。而频繁的召回事件更消磨了消费者耐心。
2025年4月,因高压燃油管密封问题召回352辆新车。2024年底,更因制动系统短路风险召回近56万辆老车,涉及胜达、ix35等主力车型。
车质网数据显示,2025年关于北京现代的投诉中,“变速箱异响”“电子设备故障”占比超60%,品控问题成为投诉重灾区。
本土化战略失灵则暴露了深层治理难题。现代汽车中国区核心岗位仍由韩国高管把控,此前三任本土职业经理人均因“决策冲突”在入职一年多后离职,导致产品规划与中国市场需求脱节——当国产车型普遍搭载8155芯片、激光雷达时,北京现代新车仍在沿用老旧车机芯片。
更严重的是,2025年9月曝出的中国汽研高管腐败案中,现代中国被指在项目中存在利益输送,进一步暴露其供应链管理漏洞与本地化合作的信任危机。
相比之下,丰田已将研发决策权转移至中国,大众联合本土企业共建电池工厂,北京现代的本土化仍停留在表面。
从年销百万到边缘挣扎,北京现代的2025困局并非偶然。在新能源转型上“起大早赶晚集”,在品控管理上“屡教不改”,在本土化布局上“水土不服”,多重问题叠加让其难以招架本土品牌的冲击。
尽管股东方2024年底注资10.95亿美元输血,且管理层反复强调“在中国为中国”,但市场信心的重建绝非朝夕之功。
当ELEXIO的市场声量被淹没在国产新车的发布浪潮中,北京现代或许该清醒认识到: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车市,没有“实在价值”支撑的“情感温度”营销,终究只是徒劳。